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8
    上一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5年第5期封面
    WORLD SCI-TECH R&D
    2025, 47(5):  1. 
    摘要 ( 9 )   PDF (1534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使命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构成与运行机制
    施建议, 贺晓娟
    2025, 47(5):  573-59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8.001
    摘要 ( 119 )   PDF (1272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基于使命驱动创新型创新理论,本文系统论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构成和运行机制。研究发现,使命驱动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环境等核心要素构成,具有使命导向性、高度战略性、国家主导性、系统集成性和动态适应性等核心特征。对应技术赶超型、国防安全型、社会挑战型与前沿探索型四类使命,分别形成“大兵团攻坚”“高度集中”“开放协同”“定向自由探索”等四种组织形态;通过战略使命识别、“链主负责”任务组织、要素整合与市场牵引转化四大核心运行机制实现创新过程。研究认为,我国应强化顶层战略设计、优化任务组织模式、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成果转化渠道、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及借鉴
    刘瀛弢, 王方宏, 金楷承
    2025, 47(5):  592-608.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7.005
    摘要 ( 134 )   PDF (1065KB) ( 1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国家实验室致力于开展重大战略科研项目,拥有世界先进的科研设施,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全球领先。美国国家实验室法律基础完备,实行“国会—资助单位—托管机构—国家实验室”的外部管理体制,主要采取政府直接管理或合同管理模式,其内部运行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经费90%以上来自联邦政府,建立了职责明确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多维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多层次的成果转化平台,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政策明确了科研成果的权属规则和各类型的合作研发协议。这些法律基础、外部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经费来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有借鉴意义。
    美、德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经验及启示
    张杨, 王志红, 龚振炜, 安达, 崔浩文, 傅首清
    2025, 47(5):  609-62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9.002
    摘要 ( 93 )   PDF (1152KB) ( 1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科技强国建设路径作为逻辑起点,系统构建了适用于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四个维度,涵盖顶层设计、科技管理、人才管理及协同创新。基于上述分析框架,以美、德两国为例,分析和比较其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中的共性特征与经验。研究发现,两国经验的共性在于政府战略引领与法律制度保障的双重支撑,市场化技术转移机制的高效运作,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的灵活适配以及产学研有效协同的开放型创新生态构建。基于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现实需求,研究提出应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完善技术成果转化链条,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管理体系,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与区域联动等建议。
    科技前沿与态势
    先进材料科技前沿态势与发展战略分析
    王辉, 刘佳, 李贞贞, 孙源
    2025, 47(5):  623-634.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8.002
    摘要 ( 77 )   PDF (1000KB) ( 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科技论文、专利和政策文本数据,采用科技文献聚类分析和政策文本解读方法,对国内外先进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技术前沿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从突破性指数和时效性指数两个维度,构建了研究前沿指数模型;从新颖性指数和成长性指数两个维度,构建了技术前沿指数模型;分析揭示了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前沿和技术前沿。基于全球先进材料政策文本数据,对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及中国先进材料领域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先进材料领域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提出保障我国先进材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建议:1)强化政策引领,汇聚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2)推动新技术赋能先进材料创新;3)促进可转化科技成果产出;4)完善先进材料国际标准体系建设。
    激光武器攻击效能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罗曦 张昊春 汤欣卓 唐邱宇 王海翔
    2025, 47(5):  635-650.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9.007
    摘要 ( 15 )   PDF (1387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光武器具有直接破坏和摧毁敌方作战武器和光电设备的能力,可以有效削弱敌方战斗力。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频繁现身各种规模的战争,在战场上的威胁日益增大。对激光武器攻击效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军事强国研发激光武器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OODA作战循环构建激光武器攻击效能评估框架,系统综述四大环节研究进展:侦察探测环节通过雷达、光电、复合探测技术提升目标发现概率;跟踪瞄准环节借助复合轴控制与湍流补偿抑制瞄准误差;指挥决策环节应用智能优化算法压缩决策时延;打击干扰融合软硬毁伤机制实现多模作战效能。深入分析现有典型案例,进而预测激光武器攻击效能评估的发展趋势,为国内激光效能驱动的研发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专利视角的Micro LED产业技术态势分析
    胡思思, 李贞贞
    2025, 47(5):  651-66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9.005
    摘要 ( 3 )   PDF (1204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 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凭借高亮度、高分辨率、低功耗等特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竞争焦点。本文基于专利计量与BERTopic模型方法,对全球Micro LED技术开展专利分析,从技术分布、创新主体、技术主题、法律状态、价值分布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但高价值专利仍集中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显示设备、量子点/全彩化、显示应用、材料与元器件、芯片及显示屏六大领域是专利技术重点细分方向;巨量转移、全彩显示等关键技术仍处于突破阶段,产业生态需进一步完善;光电子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驱动Micro LED技术向高精度、高集成度方向发展。基于分析结果,本文从核心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机制、差异化应用场景、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中国Micro LED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文献计量的6G领域国际合作及研究态势分析
    邓会, 朱笑岩, 牛姗姗, 魏子舒
    2025, 47(5):  663-680.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9.006
    摘要 ( 9 )   PDF (3769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6G领域技术竞争全面展开,梳理该领域国际合作及研究态势有助于为科研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Scopus数据库2019—2024年13979篇文献数据,运用VOS viewer软件对6G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G领域发文量持续快速增长,且中国发文量居全球首位;随着全球范围内合作网络的扩展,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数目及总合作强度显著增加,而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强度动态变化;全球6G领域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中国在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太赫兹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优势显著,5G、RIS、物联网等相关研究的国际合作较为广泛;研究主题聚焦于高频段通信与6G系统优化、人工智能赋能的6G通信与安全、高效能物理层技术、深度强化学习驱动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并呈现交叉融合趋势;通信感知一体化、语义通信及开放无线接入网等领域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热点。建议我国持续巩固在6G领域的研究优势,加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
    科技管理与政策
    发达国家/组织产学研联合体典型案例对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启示
    许艺苹, 林君妮, 包则庆
    2025, 47(5):  681-689.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7.003
    摘要 ( 15 )   PDF (985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联合体正以跨界协同创新模式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合力。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组织的产学研联合体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6个产学研联合体(美国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荷兰阿斯麦尔公司、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归纳和总结发达国家/组织产学研联合体发展的共性特点,挖掘对我国推动创新联合体组建的有益启示。分析表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组织主要在政府主动布局、组织治理、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制定一系列关键创新举措。对我国开展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实践的主要启示与建议包括:政府部门理应成为”主动布局者”;探索实体化创新联合体组建模式;稳定且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与交流共享机制。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演进路径研究
    梅林, 闫楠楠, 夏来保
    2025, 47(5):  690-704.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7.006
    摘要 ( 5 )   PDF (1167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信息安全风险的加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作为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石,推动我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IT体系。本文基于156份信创产业政策文本,运用扎根理论与TOE理论框架,结合三级编码分析法,创新性地从“技术逻辑、组织逻辑、市场逻辑、生态逻辑”四个维度构建“TOME”分析框架,系统解构中国信创产业的发展动能与演进路径。研究发现:技术逻辑上,信创产业核心能力建设需强化“技术—人才—安全”支撑;组织逻辑中,政策工具配置失衡问题突出;市场逻辑彰显主体培育导向,但市场结构分析政策缺位;生态逻辑呈现层级化演进,基础支撑层政策支持待加强。基于此,提出优化技术要素配置、完善政策工具结构、加强市场结构治理、夯实基础支撑体系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法国生物安全管理咨询组织体系简析
    王蠡, 朱小丽, 梁慧刚
    2025, 47(5):  705-717.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7.001
    摘要 ( 3 )   PDF (1064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生物安全挑战日益增多的当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全面梳理法国生物安全管理咨询组织体系,逐一介绍公共卫生、防控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生物多样性、防范生物恐怖等领域的相关管理部门和咨询机构,并分析其特点和启示。研究发现,法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咨询组织体系,其中管理方面涉及多部门协作,针对横向重点领域以及纵向问题处理都有明确规定,还设立单独部门对区域卫生进行统一管理。咨询方面,法国在国家决策层设立咨询服务体系,将生物安全领域重大问题作为咨询重点,形成“管理+咨询”共同管理生物安全治理的特殊模式。基于此,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跨部门与区域统筹管理,完善战略咨询机构机制,联动协调管理部门与咨询机构,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咨询组织体系架构。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下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孟佳辉, 柳雅文, 王健
    2025, 47(5):  718-729.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9.003
    摘要 ( 10 )   PDF (1042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国竞争、重大社会挑战等复杂性风险背景下,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知识竞争的核心阵地,其改革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本文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展开分析,回应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式困境,系统阐释为何需要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应构建何种路径以及如何有效推进。具体构建了涵盖“教育教学—创新需求—制度供给”三层面的自主培养模式,提出以师生高效互动、项目制产教融合和多源资源结构性整合为核心路径,并借助数字化转型推动“大师引领”“项目匹配”“资源整合”三类治理机制创新。研究认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逻辑不仅是破解当前困境的理论支点,更是构建高质量自主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方向。面向工业4.0时代,推进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教育治理变革,是实现科教兴国与拔尖人才供给的关键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研究
    周武松, 贾文雯, 刘建昌, 陈国强
    2025, 47(5):  730-743.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9.001
    摘要 ( 13 )   PDF (1074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需一个高效、协同、开放的科技服务体系作为支撑。然而,当前区域科技服务业面临产业规模与经济地位不匹配、区域发展失衡、高端人才结构性短缺、市场化程度不足、制度标准滞后以及服务能力两极分化等六大结构性瓶颈,严重制约了创新效能的释放。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正经历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关键历史性跨越时代背景下,如何抢先布局、打造“国际科学中心东移核心承载区”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本文将破解上述六大结构性瓶颈作为中心任务,采用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借鉴发达经济体科技服务业组织模式等先进经验,最终提出六大路径举措:推动产业升级,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双轮驱动;促进区域协同,梯度布局与资源共享并举;推进人才强基,培养引进与使用评价并重;激发市场活力,改革深化与特色培育同步;完善制度创新,标准统一与监管优化协同;促进均衡发展,能力提升与资源整合联动。
    科技悦读
    《科技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著作推荐
    杨国梁
    2025, 47(5):  744. 
    摘要 ( 14 )   PDF (5876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