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浏览

    2019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25
    科技评述与评论
    关于我国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强国的若干思考
    陶诚 张志强 陈云伟
    2019, 41(1):  1-15.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9.02.001
    摘要 ( 467 )   PDF (1010KB) ( 6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是所有科学技术的理论和知识源头,是科技、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一个国家基础研究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英、德、法、美、日等科技强国都是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强国。我国当前多项科技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对现代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科学贡献仍不多见,领先技术屈指可数。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本文在阐述基础研究的重大意义、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的有益经验启示、我国建设基础研究强国的有利条件和时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以下建议:制定长期稳定的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政策体系;立法确定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遵循基础研究规律,支持新型基础科学研究卓越创新机构建设;面向重大问题和需求寻求在重点领域实现引领和突破;推动基础研究机构与应用研发机构之间的研发合作;建立符合基础科学创新规律特征的考核评价机制;创造与国际一流卓越科学创新机构的良好开放合作模式。在未来三十年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国必须为满足国家某些特定目标的需要,积极布局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强调创新自信,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性科学理论,作出更多原创性科学发现,以便有力支撑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更多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科技前沿与进展
    同步辐射光源的科技发展及科学影响分析——以欧洲同步辐射光源为例
    李宜展 樊潇潇 曾钢 李泽霞
    2019, 41(1):  16-3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8.12.013
    摘要 ( 607 )   PDF (2262KB) ( 8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当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类公共平台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部署和升级改良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同步辐射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本文以欧洲同步辐射光源(ESRF)为例,使用文献计量方法从科学产出趋势、研究主题变化、优势研究单元、国际合作、产研合作以及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分析同步辐射光源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科学的前瞻性部署下,ESRF的科研产出不断提高,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结构生物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分化;在国际合作和产业技术研发中发挥纽带和平台的作用;同时也在一些科学领域的应用中面临着来自于冷冻电镜等新兴实验技术变革的挑战。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研究的战略部署与研究热点
    王琳 张灿影 於维樱 冯志纲 张晓琨 汪嘉宁
    2019, 41(1):  32-43.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8.12.014
    摘要 ( 493 )   PDF (1095KB) ( 8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影响着全球气候,被认为与众多全球灾害性天气事件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ENSO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全球海洋事务的影响,本文对WCRP、GOOS和TPOS 2020等与ENSO研究相关的国际研究计划和各国家地区的ENSO研究战略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ENSO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以便为我国ENSO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态势与趋势
    基础前沿交叉领域进展与趋势
    刘小平 陈欣 吕凤先
    2019, 41(1):  44-5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9.02.003
    摘要 ( 470 )   PDF (962KB) ( 13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本文从基础交叉前沿领域国际重要的规划和计划,以及领域最新进展和重大突破着手,分析了目前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各分支更加深入交叉融汇,尤其是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更加广泛的交叉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效应的发现,将会极大推动凝聚态物理、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的发展;引力波、中微子、宇宙射线天文学打开了观测宇宙的新窗口,天文学观测进入多信使时代;天文学观测视角从陆地拓展到极地,从地基拓展到空基;天文学观测进入多平台时代;化学通过与生命、医学、材料、环境、能源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发现新问题、发展新方法、开辟新方向;纳米科技将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纳米科技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转变;量子计算时代即将来临,到2030年量子计算的应用市场规模可达500多亿美元,量子计算将在未来25年走向技术成熟。

    生物科技领域国际发展趋势与启示建议
    丁陈君 陈方 郑颖 吴晓燕
    2019, 41(1):  53-6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9.02.002
    摘要 ( 443 )   PDF (907KB) ( 10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生物技术进展日新月异,突破性成果不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合成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新型测序技术为生物资源挖掘利用提供了支撑,多学科交叉为人类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梳理各国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综述生物科技领域研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发展生物经济、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加强新兴技术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我国稀土材料领域研发态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陆颖 史继强 刘宇 陶诚 张志强 陈云伟
    2019, 41(1):  63-7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9.02.005
    摘要 ( 541 )   PDF (1456KB) ( 9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稀土材料(也称为稀土新材料)是将稀土元素融合进其它材料以提高原有材料性能或获得新功能的材料统称,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是高科技领域广泛使用的战略性材料,也是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的新兴战略材料之一。为了揭示我国稀土材料研发的全球竞争力,研判我国稀土材料研发的国际地位,本文利用文献计量与专家咨询等方法,从论文产出、合作关系、研究布局、研究亮点等方面出发,选取该领域的国内顶级研究单元与国际领先科研单元进行文献计量学对比,挖掘我国在学科布局、论文质量、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发现,我国稀土论文发表与引用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学科布局、科技合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我国稀土研究快速发展。针对这些不足,论文从学科布局、战略协同、国际合作、产业转化、团队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科技政策与管理
    大洋钻探计划管理机制及启示
    刘文浩 郑军卫 赵纪东 王立伟 刘学
    2019, 41(1):  77-87.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8.10.006
    摘要 ( 333 )   PDF (1366KB) ( 6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对于我国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深远意义。鉴于我国目前在国际大科学计划设计布局及管理中经验不足的现状,选取包括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年)、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四个阶段在内的大洋钻探计划为例,分别从计划的演化过程、管理机制、经费来源、成果管理及共享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任务驱动、协同管理、多渠道经费筹集、研究权益划分、细化共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监督评估等具体建议。

    后发国家新兴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的规律与经验研究
    张宇 李进兵 罗加蓉
    2019, 41(1):  88-9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9.01.001
    摘要 ( 374 )   PDF (888KB) ( 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发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持,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一个热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新兴产业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和市场双方共同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制度供给,促进了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化发展,二者在制度创新方面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对于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探索产业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完善企业成为产业内科研重要力量的激励机制,并形成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保护与开放政策协同。

    科技创新案例
    韩国攻克半导体关键技术的组织管理模式及启示
    金瑛 胡智慧 刘涛 方晓东
    2019, 41(1):  97-10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8.12.008
    摘要 ( 420 )   PDF (960KB) ( 7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技术研发成功的基础保障。韩国半导体DRAM领域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离不开其组织管理模式的贡献。分析韩国DRAM攻关组织管理模式发现,对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关键技术,韩国采用了由国家牵头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产学研合作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设置两种技术路线的竞争技术攻关模式;面向目标明确的产品采用跳跃式研发模式;在世界技术动向的情报检测与分析方面采取技术攻关全周期实时监测模式;并注重海外人才引进。最后,在分析韩国DRAM领域组织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开展核心技术领域攻关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出启示。

    日本非传统路径的科研机构培育模式研究——以岛津制作所和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为例
    石永宁 汪宣伯 范琼 汤书昆
    2019, 41(1):  102-107.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8.12.004
    摘要 ( 501 )   PDF (925KB) ( 5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人才选拔、科研工作支持与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分析日本非传统路径科研机构培育模式的典型范例:岛津制作所和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供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考,从而发掘新时代中国科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