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虚拟专刊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OA政策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
2025年选题指南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学术道德承诺书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更多...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47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25-04-30
上一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5年第S1期封面
WORLD SCI-TECH R&D
2025, 47(S1): 0.
摘要
(
2
)
PDF
(2011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前沿与态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固废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赵锐, 曾启浩, 詹梨苹, 吴丁页, 王国义, 李金武, 余桂林
2025, 47(S1): 1-12.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2.101
摘要
(
2
)
PDF
(2655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废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区块链技术在固废管理中的应用成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等方面开展了可视化分析,旨在探究该领域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2018—2023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发表在计算机类和环境类刊物上,以Sustainability、IEEE Acces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为代表;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固废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质量保障和数据驱动优化两个方面,通过共识机制、溯源机制和合约机制的协同,可提升固废全过程管理的透明性、共享性和可溯性;推进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融合,是固废智能化管理的后续研究方向。
中美生物质能领域研究比较分析
张玉梅, 杨浩东, 刘立
2025, 47(S1): 13-27.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4.101
摘要
(
0
)
PDF
(3426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比较视野对中美生物质能领域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为我国生物质能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中美2010—2022年生物质能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从发文量、高被引论文、学科、发文机构、基金资助及研究热点等多个层面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研究成果的基本特征。自2017年后,我国在生物质能领域发文量及高被引论文数量均反超美国;相比美国,中国承担生物质能科研责任的机构分布较集中;中美两国基金资助覆盖比例均较高;美国在固碳端的工程和技术以及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系列研究成果,中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二硫化钼国际研究态势分析
刘娜, 张波, 马廷灿
2025, 47(S1): 28-41.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8.101
摘要
(
0
)
PDF
(1839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二硫化钼(MoS2)因其类石墨烯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广受关注,在光电器件、传感器、催化剂和润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全面了解二硫化钼研究领域最新国际进展和发展态势,本文基于SCI论文,借助DDA和Excel等工具,从年代分布、国家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等方面对二硫化钼领域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主题挖掘。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二硫化钼领域科研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发文量呈稳定上升态势;美国是二硫化钼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新加坡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具有显著的产出规模优势;主要研发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研究热点包括二维材料、电化学、光催化剂、生物传感器和摩擦与振动等。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高质量研究产出、增强国际合作、及时掌握研究前沿热点等方面的建议。
国际交叉科学发展特点趋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建议
许嘉宁, 陈方
2025, 47(S1): 42-53.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11.101
摘要
(
0
)
PDF
(904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科学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成果,正引领科研范式的变革,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科技领域。本文系统梳理了交叉科学的概念与内涵发展,各国有关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交叉科学发展具有的三个新特点:组织性和网络性、导向性和普遍性、创新性和挑战性,以及呈现的三个新趋势:合法地位逐渐明确、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创新生态渐进形成。在分析科技发达国家交叉研究布局和学者对各学科交叉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生物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是当前交叉科学研究的热点,重点集中在碳基存储与计算、仿生类脑智能、现代生物与医药三个方向。最后,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交叉科学研究现状,从创新组织模式、主动布局方向、深度交叉融合、完善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政策研究制定提供参考。
科技管理与政策
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概念界定、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苑, 瞿晶晶, 张晅昱
2025, 47(S1): 54-61.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7.101
摘要
(
0
)
PDF
(822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平衡创新和监管是人工智能产业和生态发展中必须解答好的难题。监管沙盒作为一项创新监管的有效工具,已经在金融科技、汽车安全等领域积累了近10年的发展经验,英国、挪威、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医疗、交通、教育、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率先开展了人工智能监管沙盒的早期实践。北京市在2024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各类沙盒从测试场景、限制条件、通过标准等方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法律、政策、伦理等多个维度的衔接性、适配性进行了局部检验,并提供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相关经验可为我国各省市探索人工智能监管实践创新提供借鉴。
德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特点与挑战
田芬
2025, 47(S1): 62-68.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6.101
摘要
(
0
)
PDF
(445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科技创新,德国政府于2018 年发布《德国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概要》《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旨在提高德国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力。该战略提出的具体教育改革路径为: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研究;重视职业教育,加强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构建人工智能人才网络;提供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该战略认为,德国教育改革的特点是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协同多种机构推动人工智能研发、促进多方合作;其挑战是人工智能的战略启动时间相对滞后、人才相对缺乏、学科支撑力度不足。该战略在挑战中洞见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的关系,提出应抓住数字化契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
英国科学节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赵航, 张鹏骞, 魏永莲
2025, 47(S1): 69-75.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8.102
摘要
(
0
)
PDF
(808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考察英国科学节历史的基础上,探讨和总结英国科学节在举办主体、主要内容、经费来源、人员结构、奖励制度、评估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经验,以及在组织体系、配套制度、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运作经验;通过有关比较分析,探讨和论述我国科学节在发挥举国体制、深化科普体验、创新文化培育、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最后,论述英国科学节对我国科学节在社会参与、评估机制、科普展品、国际交流、资源共享、科普奖励等方面的启示。
医学概念验证中心转化流程的优化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
王伊灵, 陈昕, 肖晨, 魏兴华, 庞弘遷
2025, 47(S1): 76-83.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10.101
摘要
(
0
)
PDF
(1314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由于门槛高、风险高、周期长等因素,转化率较低,给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模式、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通用流程,结合深圳大学在医学领域的概念验证实践,包括新药的研发、新型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发以及构建深圳大学医疗器械产学研医一体化体系的工作,从科研成果的产生、成果的评价和筛选、项目的孵化和培育、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提出适合医学概念验证中心转化流程的优化方案,探讨其作用和价值、探索多方合作模式和机制,助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体系评估研究
赵鹏举, 毕勋磊, 初玉
2025, 47(S1): 84-93.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12.101
摘要
(
0
)
PDF
(1333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2020年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研究分析新时期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新思路和新范式,对于深入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把握中国东盟科技合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征入手,总结梳理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分析研判我国高校院所参与东盟科技合作的现状,明确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新范式的核心内涵,以推动创新政策融通化、创新设施共享化、技术贸易市场化、科技金融开放化、科技传播国际化为主要方向,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院所参与东盟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战略构想。
中外关键矿产资源政策比较研究
吉日嘎拉, 孙金龙
2025, 47(S1): 94-106.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12.103
摘要
(
0
)
PDF
(912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国竞争布局矿产资源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强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政策布局和战略规划。为给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行动方案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梳理主要关键矿产消费国、供应国与我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相关政策,归纳出主要关键矿产消费国、供应国与我国的政策着力点,并形成与我国在关键矿产政策战略上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外政策着力点始终围绕打造关键矿产资源产业链、建立安全稳定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推动技术创新三个领域,但在政策布局上表现出部分差异。一是主要关键矿产消费国与供应国在关键矿产政策上采取了全产业链的考量,从上游端供应、中游端的生产加工、下游应用端都给予了高度关注,而中国则更侧重于上游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二是强调全球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及减少资源依赖以降低供应风险,而中国侧重于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安全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鉴于此,中国在完善关键矿产政策体系时,建议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全产业链布局;二是加大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