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空间科学”专题征稿通知
包括但不限于:
“科技战略与决策”栏目[1] 王赤,宋婷婷,曹松.美国2024太阳和空间物理十年调查解读和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导报, 2025, 43(5): 19-25.[2] 李盛阳,刘康,刘云飞,等.数智驱动的空间科学实验研究:AI4S范式下的新探索[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2): 371-379.[3] 王赤,范全林.2024年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回眸[J].科技导报, 2025, 43(1): 32-46.[4] 米琳,李晓辉,朱家佳,等.临近空间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研究与实现[J].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中英文), 2025, 7(1): 86-98.[5] 于亚星,张九星,张伟.空间科学与应用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 2024, 20(7): 602-613.[6] 吴季.技术创新是未来空间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5): 891-898.[7] 王赤.大力发展空间科学推动我国空间活动高质量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 2024, 38(2): 363-364.[8] 王赤,邹自明,胡晓彦,等.空间科学大数据与航天强国[J].科学通报, 2024, 69(9): 1132-1136.[9] 张九星,张伟,李绪志,等.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科技成果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12): 59-67.[10] 周建平,吴季.统筹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协调发展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2): 59-66.[11] 顾逸东.关于空间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8): 1031-1049.[12] 王赤.空间科学突破的前瞻和中国的贡献[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8): 1050-1065.[13] 范全林,宋婷婷,时蓬,等.空间科学强国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8): 1076-1087.[14] 王赤,时蓬,宋婷婷,等.远航2050:欧洲空间科学规划及启示[J].科技导报, 2022, 40(4): 6-15.[15] 朱家佳,米琳,李晓辉,等.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的共享与实践[J].空间科学学报, 2021, 41(5): 828-835.[16] 朱闲庭,杨明,杨国梁.美国空间科学战略优先事项的实施与评估机制及其启示[J].科技促进发展, 2021, 17(8): 1493-1502.